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您好,欢迎来到中华传统文化国际研究中心!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经典文献经典文献
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
发布日期:2018-12-14    信息来源:网络

 莲花生造,刘巧玲译

本文叙述《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》,这是开示本来觉性最直接的法要,

源自《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》。

 

1

 

敬礼法报化三身,

敬礼一切圆证空明觉性之诸佛。

 

2

 

我将开示《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》,

源自《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》。

它为你真实解脱自己的本来觉性。

有幸佛子,谛听觉照!

三昧耶  嘎嘎嘎

 

3

 

何其奥妙!

娑婆与涅槃同时圆具于一心之内,

它的本性亘古即然,你却无缘得识。

它空明无染,永世不灭,

你却无缘一睹它的丰采。

它处处显现无疑,你却视而不睹。

因此著文,为你解说自己的心性。

若不了解内在自性,

三世诸佛所开示之八万四千法门,

无人得识其中奥义。

此言不虚,大雄诸佛之密意尽在于此矣!

佛法经典纵然遍满虚空,

究竟教诲终归于导入自性的三要诀。

今开显诸佛自性,

下文解说修持要诀,此法既无前行,也无绩修。

 

4

 

谛听!

有幸佛子,谛听!

常人虽也重视心性的问题,且广加研究,

对它仍然茫然无知,或落妄见,或入偏见。

乃因彼等未能正视心性之本身,

只知发展为各种哲学观念及学说,

深奥难解,

使一般人错失了认识自性的机缘,

以致轮回流转于六道三界,受尽诸苦。

由此可知,

不觉自己的心性是十分可悲的谬误。

纵然声闻缘觉试由无我的道理深入,

却无法了解自性之本来面目。

其他行者亦各执一论,

自作缠缚,无缘得见净光。

声闻缘觉受到主客(能所)二元之分别见所障。

中观派则蔽于具俗二谛的执著。

事乘与瑜珈(方便父续)及随瑜珈(般苦母续)

则园分别空性与觉性为二而生惑,

从不二的究竟义观之,

他们因分别空觉、为二而步入歧途,

唯先识破空性与觉性不二,

方能证入佛性无疑。

由自性观之,不论凡俗,

娑婆与涅槃本来不二,

只因你不断造作贪瞋诸毒,

故至今仍然流转于娑婆世界。

因此,暂且放下你现行或未行的佛学法事,

籍今日开示《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》的因缘,

你终将明白,

所有佛法都在这无上自性解脱中得以圆满。

不论你修持何法,

均将融入大圆满的究竟境界。

三昧耶  嘎嘎嘎

 

5

 

那光明灿烂的觉性,也就是所谓的心性,

有人规它为具体存有,实际上它并非实存。

然而它又是一切之始,

涅槃极乐及娑婆苦海的根源。

它一向被密宗十一学派所推崇。

从名相来讲它具有各形各式的名称:

有人称为心,或心性;

有人称为梵,或大我;

有人视为无我的教义;

有人直称为心而已;

有人称为般若,或圆满智慧;

有人称为如来藏,或佛种;

有人称为大手印;

有人称为唯一本体;

有人称为法界;

有人称为阿赖耶,或一切种;

有人只称为平常心(觉)。

 

6

 

现在为你开示本觉。要点有三:

清除过去之念,不留纤毫痕迹;

向未来之念开放,不受他境所染;

安住当下心境,不修整造作。

如此的觉照实在平凡无奇,

无思无念地观照自我,

若仅仅纯粹的观察,唯见明空之境,

并无任何观者存在。

当下只是纯粹的觉照而已,

此觉空明无染,非由他生。

它真实无杂,明空不二。

它既非永恒,亦非受造。

然而它绝非虚无,因它光明遍在。

它也不是单一的实体,

因它明显地遍存万物。

然而它亦不似一般物质和合而成,

因它不可分割,只具一味。

总之,我们本具的自实,

绝非源自任何外物。

如此方是真正观察实相之道。

 

7

 

在这本觉内,法报化三身圆满如一。

因它不生及空性,故是法身;

因空性圆具光明朗净,故是报身;

因它能够自在显现,故是化身;

这圆满一体的法报化三身,

便是觉性的本质。

 

8

 

谛听这殊胜的开示,

你顿见自己当下的本觉原是如此,

本来空明,纤毫未染,

你怎能说,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性?

你的修持本无所执,亦无所求,

你怎能说,你修持不佳?

既然你的本觉就是这个,

你怎能说,你寻不著自己的心性?

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,

你百般寻找,

为何仍说你找不到那个起心动念的人?

由是可见,

起心动念的主体根本不存在,

然而此念确有,你怎能说此念未生?

你只需随任此念生灭,不修不整,

你为何还说自己无法进入空境?

既然你只需顺其自然,无为无作,

你为何还说,你对它们一筹莫展?

何况明、空、觉性,

本是圆满不可分的一体,

你怎能说,自己的修持一无所成?

既然本觉是自然出生、自然圆满,

不受前因或外境所限,

你怎能说,一切功夫只是徒然?

既然所有念头都是当下生起,当下寂灭解脱,

你为何还说,你不知对治之道?

既然当下的觉性本来如此,

你为何还不识自己的本性?

 

9

 

自性本空,它真的无实无根,

你的自性也如虚空,

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。

你真的不用先入为主地秉持著空观,

那自然生起的本觉,

从无始以来一直空明朗净,

好似太阳一般,由核心自然发出光热,

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。

这本觉本智,真的是不灭的,

好似江河流水一般永无止尽,

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。

心念变化无常,

真的不是我们的忆念所能尽解,

它们就像微风一般难以捉模,

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。

不论任何外境生起,真的就是本体显现,

就像明镜能反映出一切外境似的,

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。

世上纷纷万象,真的都在它的自身内解脱,

就像空中的云彩自行生出又自行寂灭,

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。

 

10

 

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,

在修持之外,岂另有修持之人?

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,

在事行之外,岂另有行者之存在?

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,

除了三昧耶戒之外,岂另有守戒之人?

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,

除了证果之外,岂另有悟者之存在?

你应该仔细观照自己的心性,审思再三。

 

11

 

当你外观身外虚空,

若无杂念,亦不受外界所染;

你再内观自性,

亦无念者以念向外造境,

那么,那微妙的心性,便空明朗净,无垢无染。

你的本觉净光,即是法界本身,

好似无云晴空中的太阳,

阳光虽无形无象,却光明遍照,

不论你了解与否,此乃最胜法义。

 

12

 

这本来圆满的净光,自始便非源自他物,

乃由觉性自生,本身却无父无母,

真是不可思议!

自性之无上觉性,亦非由他物所造,

真是不可思议!

它既无生,故也无由而灭,

真是不可思议!

它虽无所不在,却无人得见真相,

真是不可思议!

纵然流转于娑婆世界,却无损其身,

真是不可思议!

它存在每个人内,却无人认出它来,

真是不可思议!

明知它在自身之内,你却四出寻觅,

真是不可思议!

 

13

 

何其奥妙!

这当下的本觉空明朗净,无实可执,

仅此,即是无上的知见。

它涵括一切,却不受任何观念事物所羁,

仅此,即是无上的修持。

它不修不整,又是言语道断,

仅此,即是无上的道行。

无需四处追求,它本来圆满具足。

仅此,即是无上的证果。

 

14

 

殊胜之正道有四:

殊胜的正见——

正因当下觉性光明朗净,

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,故可称之为道。

殊胜的正修——

正因当下觉性本具此光明,

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,故可称之为道。

殊胜的正行——

正因当下觉性本具此光明,

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,故可称之为道。

殊胜的正果——

正因当下觉性就是这光明朗净,

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,故可称之为道。

 

15

 

今开示三世不易的四定法:

不易之正见,是为一法,

当下常在的觉性,光明朗净,

三世不易,故称为定法。

不易之正修,是为一法,

当下常在的觉性,光明朗净,

三世不易,故称为定法。

不易之正行,是为一法,

当下常在的觉性,光明朗净,

三世不易,故称为定法。

不易之正果,是为一法,

当下常在的觉性,光明朗净,

三世不易,故称为定法。

 

16

 

既然你已聆受三世如一的秘密教诲,

便应尽抛过去的知见及一切,

断除未来的冀望及筹划。

眼前这一刻,纵有念头生起,

不执不取,心如虚空。

既然,由究竟观之,根本无法可修,

故无需修持。

既然,那儿本不散乱,

你只需心不散乱地安住此境。

不修不整也不散乱,只是觉照一切,

你的觉性便本知本明,光明灿烂。

当它生起时,称为菩提心,亦即悟性,

因无所修整,故超越一切外在知识,

因无所散乱,它是本体的光明净性,

外境外相,既无自性,故自然解脱。

明空不二,是为法界。

一旦悟及佛性无道可及,无法可悟,不证自明,

使得如实而见金刚萨埵。

 

17

 

下面的开示,将为你穷究六种边见,

并推翻其说。

不论当前的知见学说,立论何等分歧,

所谓的心性,便是你的本觉,

它是自然生起的无上觉性。

应知,观者及观照本来不二,

当你观照,不妨寻找观者为谁,

若偏寻不得,

此一妄见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。

这妄见一了,即是你重生的一刻。

知见及持此知见之人并无分别,

若能不落入空见或空境,

当下的觉性顿显空明,

这便是大圆满见。

于是,不论识与不识,亦无分别。

 

18

 

不论当前的修行方法,立论何等分歧,

你的日常觉心具有透视观照的能力。

应知,修持与修持者本来不二,

不论你在修行与否,不妨寻觅一番修持之人,

若偏寻而不得修持之主体,

你的修持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。

修持一旦放下,便是你重生的一刻。

你若能既不落幻境,也不昏沉散乱,

当下无染的觉性自观光明朗净,

这毫不造作的觉照,便是专一定境。

如此,入定或不入定,本非二境。

 

19

 

不论当前的行事标准,是何等的分歧,

你本具的元觉,即是唯一本体。

应知,行为与行者本非二事,

不论你正在造作或无事,不妨观察一下,

是否有一行者存在,

若偏寻行者而不可得,

你的行事便顿现其穷,而自然瓦解。

造作停止的那一刻,便是你的新生。

无始以来,行事与行事之人本无分别,

你若能不落入妄见,染著习气,

当下的觉性刹时归于清净无染。

既不相应,也不排斥,随顺事物,不加修整,

惟此道行,方称清净无染。

如此,净行与不净行,亦本来不二。

 

20

 

不论当前的悟境证果,是何等的分歧,

心性的本质就是本觉,

亦即本来圆满的法报化三身。

应知,悟境与悟者本来不二,

你不妨寻找一下悟境及悟者。

若偏寻悟者而不可得,

你的悟境便顿现其穷,而自然瓦解。

悟境一旦寂灭,便是你新生的一刻。

悟境与悟者皆觅不可得,

你又不落于执著或贪瞋惧情,

当下的觉性便归于本来的清净无染。

只要了悟法报化三身圆具于你内,

此即无上佛果。

 

21

 

本觉是不受不灭论或空见诸种边见所染的,

此即所谓不落两边的中道。

本觉原来就是清净无疑的常存觉性,

它又是空性之核心,

因此被称为如来性,即佛心或佛种。

你若明了此究竞奥义,便已超越一切论说,

因此它又被称为般若波罗密多,

即圆满智慧。

又因它超越了理性及观念的范畴,

因此又被称为大手印,即无上的象征奥义。

因此不论你了解与否,它皆自适其所。

由于它是涅槃极乐与婆婆苦海的根源,

故被称为阿赖耶,意即一切种。

由于它本来面目平凡无奇,

这空明常在的觉性,又放称为平常心(觉)。

不论它具有多少个深奥而美妙的名相,

最终所指,不过是这当下觉性而已。

 

22

 

于此心外,向外驰求,

就好比外出追寻象迹,

其实你的象正安居家中。

即使你通晓整个宇宙,

也无法穷究这奥秘的究竟。

如果你不了解万象皆出自一心,

便无由证得佛果。

不知识取本觉之人,自然向外驰求,

一味向身外寻求自我的人,

怎会找到自己?

好比一个笨人,进入人群中,

便受到外境所惑而忘失了自己,

一旦忘失自我,便四处乱寻,

不断误将他人当作自己。

同理,如果你不知万物之本性,

不知外境原是出自一心,

便会再三流转于婆婆。

你若看不透自己的本来心性就是如来,

涅槃便变得遥不可及。

所谓娑婆与涅槃,

全凭你一念无明或一念明觉。

若由究竟义观之,

两者本质实在无所分别。

你还以为它们存在于你的自性之外,

真是极大的错误!

其实错误与无误本来也是一味(自性而已)。

一切有情的心念本来不可分割,

不修不整的心性,

只需安住本来自然之境,便是解脱。

如果你认不出那根本的迷惑及幻相也是出自本心,

你便无法认识法界的实相。

 

23

 

你应努力觉照那自始自生者,

由外相观之,起初似有所生,

存在期间,似有所住,最后终将归于某处。

可是你若加以细究,它却似乌鸦照井,

当乌鸦离井而去,它的倒影也一逝不返。

同理,一切表相皆由心所生,

既由心生,也由心灭。

唯此心性了知一切,且知一切本空本净,

有如天上穹苍,它的空虚与澄澈本不可分。

自生的本觉虽能生出外境,

变成光明透澈又井然有序的万象,

此即法性,也是实相。

它虽籍外相未显示自身的存在,

你心中却明明白白,那便是你的自性。

由于它是如此明朗透澈,故被视为虚空,

但虚空只是心性的一个比拟而已,

不足以涵乎其意。

因为自性虽如虚空,却具本觉,无所不明,

天空却无觉性,

它的空虚好似死尸一般地空虚,

了无生命,

因此心性的真相是无法以天空作譬的。

总之,能毫不散乱地任心性安住本然便是。

 

24

 

何况纷纭万象,

也具有俗谛(相对性的真理)的价值。

没有任何现象真正地存在,

它们迟早会消逝。

涅槃及娑婆中的一切事物现象,

只不过是表相而已,

靠那唯一的自性去觉察。

每当内在的心境有所改变,

感受到的外境也随之变迁,

因此,你所见的一切,只是心性的流露。

六道众生都是依照自己的业报而认取外境的。

 

25

 

有些外道常持二元论,

或以不灭论来驳斥空论,

密宗及九乘中也各据立场来观外境。

人们不仅观察外境的方式不同,

解说立论也互异,

一旦执著于变化无常的表相,

谬误便由此而生。

你若能对如自心所见的表相,

不论它们是虚是实,始终不执不取,便是佛境。

 

26

 

外境本身并无过错,因为执著才成障碍。

你若了知那执著外相的念头,就是自性,

此念当下解脱。

一切显现只是心性的流露,

即使整个宇宙毕现于前,

也只是心性的流露。

即使六道众生毕现于前,

也只是心性的流露。

即使天人的福报毕现于前,

也只是心性的流露。

即使下三道的苦境毕现于前,

也只是心性的流露。

即使贪瞋痴等五毒出现于前,

也只是心性的流露。

即使自生的本觉呈现于前,

也只是心性的流露。

即使涅槃道上的善念呈现于前,

也只是心性的流露。

即使各种魔难障疑出现于前,

也只是心性的流露。 

即使天界神祇及其境界出现于前,

也只是心性的流露。

即使各种净念出现于前,

也只是心性的流露。

即使证入无念的定境,

也只是心性的流露。

即使观得万物光影交错,

也只是心性的流露。

即使证入色无边处定或识无边处定,

也只是心性的流露。

即使证入一多不二,

也只是心性的流露。

即使一切色与一切空毕现于前,

也只是心性的流露。

没有任何境相,不是出自心性。

 

27

 

正因自性无疑的本质,境相才能不断生起,

有如大海及波浪本是一体。

因此凡是生起之现象,

必将在心性内自然解脱,

不论你用多少不同的名相去指称它,

由究竟观之,心性不曾离开过一切而存在。

这一体性并非建筑在任何有形基础上的,

它虽是一,你却无法由任何一边而得其全貌。

它也不是存在某处的实体,因为它不由造作。

它也不是虚无,因它的光明及觉性光辉遍照。

它更不是各种形色,

因为空性与光明是不可分割的,

当下此刻的自觉是如此空灵及实在,

虽有此觉照,却找不到觉照的主体,

所悟实在只是被悟而已,一无实质。

只要据此修行,一切自然解脱,

我们的官能(五根)便能不受理性意识的干扰,

当下体认一切。

有如芝麻榨成麻油,

牛奶搅成奶油的过程一样,

不经榨压,那来麻油?

不经搅拌,那来奶油?

一切众生虽本具真实佛性,

不经修持,如何证入佛果?

若肯修持,

即使放牛郎也能悟道解脱。

他虽不了解其中学理,

仍能从经验中一步一步地调练自己。

譬如有人亲口尝过糖的滋味,

哪里需要他人解说其中滋味?

错失(本觉),

即使班智达(博学之士)也堕入歧路。

不论他们学问何等渊博,

通晓密宗九乘的次第,

缺乏证量经验,所说难免以讹传讹,

离佛地愈远。

一旦了知(本觉),

一切功德业报当下灭尽,

若不识本觉,一切德行或恶业,

终将累积为业报,

在善恶二界中轮回流转。

只要你能识破自性中空虚的觉性,

善、恶、德、业,便不致落实成报。

就象虚空流不出泉水一般,

功德与罪业在虚空之境也无法滋生业果。

那自生的本觉方能观照透视一切,

以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,

是如此深奥!

你必须熟谙自己的觉性。

这秘密教敕何等深奥!

 

28

 

何等奥妙!

《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》,

直接为人开示本觉,

这是为了未来众生的利益。

此论虽精简非常,

所有密法、要门、口诀,尽在于此矣!

我既已传授此法于当世,仍别将它隐藏某处,

作为严藏密法,

使未来善业成熟之人,有缘闻此妙法。

三昧耶  嘎嘎嘎

 

以上论述是开示人的当下觉性,

定名为《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》,

此文乃是邬金教主莲花生大士所作,

愿这殊胜的解脱之道永不失落,

直到娑婆众生毕竟解脱。

 

 

中华传统文化国际研究中心
中华传统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Studies Development Limited
电话:(852)2576 9288 ,邮箱:xdm_tibet@163.com ,地址:香港湾仔告士打道227-228号生和大厦二楼 2/F
Sang Woo Building ,227-228 Gloucester Road ,HongKong .